個個都想食極唔肥 但唔肥就代表身體健康?
有些人覺得自己「飲啖水都肥」;有些人則「食極唔肥」,即使開懷地吃仍能維持纖瘦的體態,讓人羨慕。一般人認為瘦的人都較為健康,其實未必如此。
人體的脂肪分為兩種: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。皮下脂肪即存於手臂、大腿、腰部等顯而易見的身體部位;內臟脂肪刖指包圍著心臟、肝臟等器官的脂肪。纖瘦的人皮下脂肪可能不多,但藏於內臟的脂肪水平可能很高。
內臟脂肪有保護和支撐內臟器官的作用,然而,過多的內臟脂肪會損害身體健康。內臟脂肪會產生發炎物質和荷爾蒙,使體內炎症指數上升,破壞血管內壁,形成動脈粥樣硬化;亦可促進血管收縮,使患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上升;圍繞著肝臟的脂肪會降低胰島素的靈敏度,令胰島素未能因應血糖的驟升作出適當的調節,導致血糖水平過高,增加患二型糖尿病之風險。由此可見,過多內臟脂肪會令損害器官結構和使內分泌失衡,大大增加患慢性疾病的機會。
因此,「食極唔肥」的人或有高水平的內臟脂肪,並不能單靠體形去判斷人健康與否。「食極唔肥」的人無須為身形走樣而憂心,放任地吃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如曲奇、薯條、炸雞,這類高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食物正正促進內臟脂肪積聚。為了健康著想,即使身形標準亦應有節制地進食高脂肪食物。
